
“16岁以下学生手机禁令”一出,网络瞬间掀起热议。从家长担忧沟通受限,到教育团体质疑政策可行性,这项措施成为全国讨论焦点。内阁强调,禁令并非单一方案,而是整体校园安全计划的一部分,旨在重塑青少年使用科技的行为模式。以下懒人包带你一文掌握政策重点、争议核心与未来发展方向。


内阁为何提出“16岁以下学生手机禁令”?
首相安华宣布三项校园安全措施,其中最受瞩目的便是禁止16岁及以下学生使用智能手机。政府认为,智能设备的普及让校园暴力、网络成瘾与社交媒体霸凌愈发严重,因此必须重新设定年龄限制。安华表示,这项禁令仍在研究阶段,将参考其他国家的执行模式。
教育部长法丽娜受命制定更详细的实施框架,而通讯部则同步研究提高社交媒体最低使用年龄至16岁。首相强调,这项措施不仅关乎学校纪律,也关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社会安全。


张念群:“16岁以下学生手机禁令”不是“特效药”
通讯部副部长张念群提醒,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并非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。她指出,孩子从幼年起就与科技紧密相连,若忽略家庭与学校的配合,政策难以落实。
她进一步强调,校园安全是全社会的责任,需要家长承担更多监督角色。她透露,政府也计划与社交媒体平台合作,推行以MyKad或MyDigital ID为基础的实名验证制度,以杜绝青少年滥用网络的现象。


青运批评执行难度高:应先提升教育与监督机制
马来西亚青年运动(青运)认为,禁令执行上充满挑战,学校与家长都难以完全掌控学生是否使用手机。全面禁止可能削弱学生的数位素养,并增加校内沟通障碍。
青运建议政府优先完善教育制度与校园安全硬件,例如安装CCTV、设立求救系统与心理辅导机制。他们也支持社交媒体实名制,但强调必须保障个人资料安全,避免资料滥用或外泄。


专家:16岁以下学生手机禁令恐“治标不治本”
心理学家林勇勇认为,手机禁令虽有助减少沉迷,但未触及真正的问题根源。他指出,在双薪家庭结构下,学生依靠手机与父母联系,若全面禁止,反而可能带来安全风险。
他主张政策应从教育层面出发,让学生学习“负责任地使用手机”。他也建议政府同步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与家长培训,让科技监管与价值教育并行,而非单纯采取封闭式管理。
“16岁以下学生手机禁令”不只是政策提案,更是一场社会价值的讨论。它揭示了科技进步与教育安全之间的平衡难题,也考验政府能否以智慧和包容回应时代的矛盾。未来政策是否落实,仍取决于执行细节与公众共识。



